刚进高校的博士毕业生,你值多少钱 ——从自身求职经历谈高校青年教师待遇 每年7、8月份,都是高校青椒陆续去新单位报道的日子。近年来,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和生存状态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热议。本文是经管之家坛友nkRicardo早期发表的一篇文章,虽然时间有些久远,但却在论坛中引起了极高的关注,一度达到10万的点击率。 文中结合自己的经历,对自己的收入和生活状况、当年应聘时的假想情景进行了回顾,并对自己的求职经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。小编在这里推荐给大家,希望对在读的博士们以及在校的青椒们有所裨益,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 近期版上又在热议高校青年教师待遇问题,大多数是抱怨收入太低,还有很多人拿青椒同民工比较。我在这里写三个内容,一是谈谈自己(也包括自己了解的同行)的收入和生活状况,二是回忆自己找工作时的经历,三是工作3年之后假想一个当年应聘时的情景,希望对已经进入高校的青椒、和即将进入高校工作的博士生有一点启发。 (一)对自己现在的收入:满意还是不满意? 我从前跟着别人的帖子晒过自己第一年的收入,现在工作3年了,收入持续增长,我对自己的收入比较知足和满意,但丝毫没有炫耀的意思,因为住房要自己解决,在这个约束条件下,每年30万,甚至40、50万的收入在北京真的太普通了,学校都在中心城区,而中心城区的房价不必多说,大家都知道。我去年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、在借贷高额款项之后,在北三环买了个60多平米的小房子,小孩出生后父母过来照顾,5口人挤在使用面积只有40多平米的屋子里,实际上生活质量是不高的。我也盼望着买个大房子,复式的、甚至别墅才好,一大家人在一起生活会非常方便。但理性告诉我:在双方家庭条件都比较普通、工作两年的情况下,在北京有这么一套小房子,应该知足了。 所以,其实说不上对自己收入是满意还是不满意。一方面,目前的收入其实超过了我从前的预期,而且这样的收入在衣、食、行、休闲方面(唯独不包括住)都能过的很舒服,所以应该满意;另一方面,在住的方面,确实不那么舒服,而且北京的房价是动态发展的,你3年前拿200万的房子当奋斗目标,现在就要拿600万当成目标,当你有实力买600万的房子时,这套房的价格可能已经变成1000万了,所以,心里有的时候会不满意。 但已经成为高校教师了,而且基本决定会一辈子从事这项工作了,所以,不满意也只能接受现状。想想其他一些教师(他们已经不是青椒了),在住的方面仍然很不舒服:我所在学校的一个海归学者,很早就已经教授了,也可以说是个知名经济学家,一家三口仍然挤在学校提供的一居室的过渡房里,他告诉我说,真的买不起学校周围的房子;被认为中国经济学界最权威机构(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隐去学校和机构的名字)的一位教授(注意是正教授),目前租房居住,我开始听了也很奇怪,但仔细想想,如果想在他们学校附近买一套面积、格局、朝向、环境都令人满意的住房,真的需要一笔天文数字。想想这些同行,自己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。 (二)艰辛又愉悦的求职经历 我读博士的时候发了一些文章,在当时看来,成果还是不错的,所以我找工作比较顺利,简历投的大多是沿海发达地区的985高校,所投的大多数学校都非常热情的欢迎我,让我去面试或试讲的时候都是包吃住和路费,而且名义上是面试,其实没有悬念,肯定会录用,只是去跟相关领导谈一下条件。这让我奔波在中国东部沿线各大高校的过程中心情很愉悦。 说到艰辛,是因为我去的各高校虽然都很热情,但能给我的待遇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。我到各个学校,主要问两件事,一是待遇(包括住房和收入),二是能否解决爱人工作。对于后者,南方的学校大多数都说可以协助解决,但能落实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不确定。对于前者,分房是不可能的,最多有过渡房或住房补贴,而收入又不是那么理想。 1、2009年12月。最先给我offer的是南方的xm大学,给副教授、校内过渡房免费住、协助解决爱人工作、额外给一笔科研启动金。但是说到工资,年薪是6到7万,我就觉得和我读书的学校相差不大,没必要离开家乡跑那么远来谋职了。于是考虑了几个月,我们舍弃了这所坐落在我和爱人都非常钟情的城市的学校。 2、2010年2月。北京的zc大学让去面试,面完之后,到院长那里谈话,他说虽然后面还有院务会讨论,但现在就可以定下来,问我有什么想了解的。我问待遇,他反问我觉得收入多少合适。我说在北京每年至少挣15万吧,其实是没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,自己当时觉得应该在20万以上。他想了想,说如果你能保持现在的科研成果,算上我们的科研奖励,可以到这个数。我又问爱人工作,他问了下我爱人的状况,说可以推荐到本校做行政。我的想法,一是觉得他的回答具有不确定性,我要是发不出论文来就挣不到这些钱了;二是因为爱人本来在高校教书,到他那做行政太亏了;三是这个学校虽然还不错,但跟自己心目中的目标还有差距。所以后来这个学校通知我去体检的时候,我当即告诉他们不去了。 3、2010年3月初。上海的某211非985高校,是因为之前有人跟我说他这里待遇非常好,年薪50万,所以我动心了,给院领导发了信。过去之后,也是在待遇方面让我失望了。不知道是我听错了,还是被忽悠了,50万是“第一年的年薪+科研启动费+住房补贴”。过去直接给副教授,后面年薪8到10万。因为考虑到是在上海,这个收入实在不高。果断不去了。 4、2010年3月中旬。北京的某高校,也就是现在工作的地方。试讲之后,院领导问我有什么想了解的。我先问待遇,他说因为是毕业生,所以是最普通的待遇。我又问爱人工作,他说不能解决,最多帮助推荐。我心里有些失落,因为这里不像前几个地方那么热情,可以感觉到,学院不是那么重视应届毕业生。但基于这所学校的地位和我之前的了解,决定继续深入了解一下再做决定。 5、2010年3月下旬。3天之内连续2所南方高校。zs大学其实让我心动了,校内80平米住房(当然没有产权,可以一直住)、让爱人到本校的另一个学院去教书、高额的教学和科研奖励。 zj大学坐落在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城市,但相比之下就太普通了,有过渡房,但净收入每年7万左右,当时就决定不去了。 6、2010年4月,我读书的学校。因为是学生,只能留下,其他什么也别谈了,我向领导提出请求帮助解决爱人工作,但最后没有落实,所以决定不留了。 7、2010年4月中下旬,我仍不死心,继续投简历,山东和上海各一所985高校让我去面试。我在电话里便问能否有引进人才的待遇,如果没有的话就不去面试了,免得浪费时间。两个学校都说没有,山东的学校说的比较实在:“现在博士已经不是什么特殊人才了。” 最后,纠结的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学校和zs大学。这期间,现在的领导也在邮件中答应帮助解决爱人工作,让我心里的态度有一点转变。最终决定不去南方的原因是父母觉得离家远,所以最后选择来到北京。 总结一下:985高校接收本土应届博士,基本不会给房;收入也不会太高;越好的学校,博士生的谈判地位越弱,甚至谈判势力趋近于0。 (三)假想的应聘情景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校,能不能给我一些特殊待遇,按照某一级别的引进人才的待遇,在原有年薪的基础上有固定的额外收入。回答都是否定的,他们很委婉的说,应届生不符合各种级别的人才要求。我当时心里很不高兴,觉得自己比普通的应届生要强,为什么不能值更多的钱呢?现在工作一段时间了,根据自己对高校的了解,假想了一个当时应聘的场景。如果应聘单位的领导这样问我,我会非常尴尬,但同时也会更加了解了自己的身价。 以下Q表示应聘单位领导,A表示我自己的回答。 A:我的待遇还能提高吗? Q:你是院士吗? A:显然不是,而且我从事的学科,永远也成不了院士。 Q:你入选“千人计划”或“青年千人计划”项目了吗? A:没有,这个好像需要海龟吧…… Q:你是长江学者吗? A:不是,这需要资深教授才能评上吧。 Q:你是学科或学术带头人吗? A:不是,但以后可能是。 Q:你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或学科评议组成员吗? A:不是,听起来好高端啊…… Q:你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吗? A:不是。 Q:你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吗? A:不是。 Q:你是国家“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”吗? A:不是。 Q:你享受国务院“政府特殊津贴”吗? A:没有 Q:你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吗? A:不是,您开玩笑了。 Q:那么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,这个总该是了吧? A:这个也不是…… Q:好了,你获得过自然科学基金“杰出青年”吗? A:没有。 Q:你获得过国家自科或社科基金吗? A:没有。 Q:教育部,或其他省部级课题…… A:没有!这些都是教师才能申请,我是还没毕业的应届生!(我显得有些激动,语气开始不平静了) Q:年轻人,冷静一下,这些头衔和项目你都没有,但是其他应聘者有,那么你能指望获得跟他们一样的待遇吗?现在给你的待遇还低吗? A:我论文比别人发的多、质量好! Q:这正是我们想聘用你的原因啊。如果你跟普通应届生一样,我们就不让你来了。 A:…… 结合自身经历说了那么多,希望能给大家一点有用的启示。还要直接说明一点,一般情况下当老师确实不能发大财,跟金融业、经商的收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(这里又涉及另一个问题:你为什么没有去这些行业而选择了教师?是不是自身禀赋或其他方面的限制?)。与其抱怨,不如去努力,无论你在一本、二本、三本,还是职业技术学院,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,结合自身条件,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获得突破。 |
0 条回帖